中国工程院院士邺铨日前指出,当前不应仅仅关注6G网络的速度提升,而应从更广泛的视角探索其发展路径。在题为《以终端创新为抓手,建6G发展新生态》的主旨演讲中,他强调5G终端现有的计算与业务生成能力已落后于网络带宽发展,导致普通消费者难以感受到5G技术的优势。

邺铨认为,人工智能与扩展现实(AI+XR)的深度融合将成为6G网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通过引入眼动追踪、手势识别等先进交互技术,未来用户体验将实现从“观看视频”到“进入视频”的重要跨越。与此同时,他提出6G不仅应服务于消费领域,还应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,包括机床智能体、机器人智能体、AGV智能体以及设备监控智能体等工业模组,同时涵盖研发、供应链和产线等环节的智能化转型。
在演讲总结环节,邺铨以“八化”框架系统阐述了终端演进对应用模式的深远影响:
终端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,涵盖手机、电脑、可穿戴设备、工业传感器、机器人及智能网联汽车等设备,并通过无线短距通信实现智能外设的互联互通。
功能层面实现全面智能化升级,从传统智能终端迈向人工智能终端,从通信终端发展为智能体与具身智能,并实现通感融合与通信计算定位控制一体化。
通信模式转向协作化架构,多智能体终端之间实现自组织协同通信,数据流向由传统的南北向转为东西向分布。
人机交互呈现多模态特征,融合自然语言、触控屏、手势识别、唇语解读及眼动追踪等技术,交互界面从图形用户界面演进至语音界面,并最终发展为智能体界面,应用程序逐渐转化为系统后台服务工具。
内容交互呈现异构化趋势,实现提问与获取信息在不同模态间的转换,包括文本生成图像、文本生成视频以及手语与语音的互相转译。
内容供应凸显个性化特点,信息获取方式从被动浏览转为主动对话,内容产生模式从外部检索转向用户自主生成,实现从预设内容到定制内容的转变。
终端连接呈现多元化架构,从点对点连接拓展至点对多点、多点对点连接,通过多归属、多切片及多接口技术构建复杂的多点对多点网络体系。
终端服务实现泛在化覆盖,实现消费与商业领域的互补融合,支持人、机、物三者的兼容互通,构建云边端协同、通感算融合、天空地互联的综合服务体系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744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