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时间 11 月 4 日,谷歌正式公布名为 “Project Suncatcher”(太阳捕手计划)的太空 AI 数据中心项目,旨在通过布局太空基础设施,最大限度释放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。这一计划被业内视为谷歌应对地面 AI 算力能源困境的 “登月级” 探索,核心思路是将 AI 训练所需的核心资源迁移至太空,依托太空独特的太阳能优势,同时降低对地球土地、水资源的消耗,实现更可持续的 AI 发展模式。

该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太空太阳能的高效利用。据谷歌论证,在太空部署大规模太阳能发电设备,其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可达地球表面同类设备的 8 倍 —— 由于太空无昼夜交替、云层遮挡等影响,太阳能板能近乎不间断地接收日照,大幅减少对重型储能电池的依赖,从根本上解决地面数据中心面临的能源供应不稳定问题。此外,将 AI 数据中心转移至太空,还能避免地面建设所需的大量土地占用,以及数据中心冷却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,符合全球环保趋势。
不过,这一宏大计划仍面临多项关键技术挑战。谷歌官方表示,当前需突破卫星编队控制、星地数据传输、设备抗辐射等核心难题,乐观预计将在 2027 年初完成可测试规模的搭建,并启动太空测试任务。为推进项目落地,谷歌已与卫星公司 Planet 达成合作,计划在 2027 年初发射两颗原型卫星,重点验证定制化 TPU(张量处理单元)芯片的太空运行稳定性、卫星间激光通信效率等关键技术 —— 此前地面测试显示,谷歌 Trillium 系列 TPU 芯片可承受高达 15krad (Si) 的辐射剂量,高带宽内存子系统抗辐射能力也达到任务预期的 3 倍,为硬件适配太空环境奠定基础。
从技术设计来看,“太阳捕手计划” 采用模块化卫星星座架构,卫星将运行在晨昏太阳同步低地球轨道,以最大化太阳能收集效率。卫星间将通过自由空间光学链路(激光通信)实现数据传输,地面测试已实现 1.6Tbps 的双向传输速率,为构建太空分布式计算集群提供可能。经济可行性方面,谷歌分析指出,随着火箭发射成本下降(目标 2035 年降至每公斤 200 美元以下),太空数据中心的综合成本将逐步与地面数据中心持平,届时其能源与环保优势将进一步凸显。
值得关注的是,谷歌并非唯一布局太空算力的企业。近期初创公司 Starcloud 已发射搭载英伟达 H100 GPU 的测试卫星,探索太空数据中心网络建设,而 SpaceX 的星舰计划也在推动发射成本降低,为整个太空算力领域提供基础设施支撑。行业认为,“太阳捕手计划” 若能成功落地,不仅将重塑 AI 算力的供给模式,更可能开启 “太空数字基础设施” 的全新赛道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744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