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索尼集团最新发布的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,首席财务官陶琳带来了关于 Bungie 工作室的双重关键消息:一方面,Bungie 旗下全新 PvP 服务型游戏《马拉松》将坚守 2026 财年结束前的发售承诺,预计在 2026 年 3 月 31 日前正式登陆 PS5、Xbox Series 及 PC 三大平台;另一方面,受旗舰作品《命运 2》表现远低于收购预期的影响,索尼已计提 315 亿日元(约合 2.04 亿美元)的大额减值费用,这一亏损直接拖累了包含 PlayStation 业务在内的 “游戏与网络服务部门” 整体利润表现,也让 Bungie 的后续发展引发行业广泛关注。

陶琳在会议中明确解释了减值的核心原因:“受到游戏行业竞争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,《命运 2》的销售额与用户活跃度未能达到我们 2022 年收购 Bungie 时的预期目标。尽管我们仍会持续推进游戏内容改进与运营优化,但目前已下调 Bungie 的业务预测,并对其部分无形资产进行了减值处理。” 作为索尼在 2022 年以 36 亿美元高价收购的核心工作室,Bungie 曾被寄予厚望,《命运 2》作为其旗舰在线射击游戏,曾凭借独特的 PVPVE 融合玩法与优质突袭内容积累了大量忠实玩家。然而近年来,随着《艾尔登法环》《原神》等竞品的强势崛起,玩家选择日益多元化,再加上《命运 2》自身更新频率不足、内容创新乏力等问题,用户留存率持续下滑,Steam 平台玩家数量已跌至历史新低,最终导致其商业表现与索尼的预期产生巨大差距。值得注意的是,Bungie 并非毫无自救动作,目前正筹备于 12 月 2 日上线《命运 2:反叛》扩展包,融入星战主题武器与全新剧情,试图通过内容革新挽回玩家,但能否扭转颓势仍未可知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Bungie 的内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。有前员工向 IGN 爆料称,Bungie 在被索尼收购期间存在夸大财务状况的情况,且获得收购资金后迅速开启过度扩张模式 —— 不仅同时孵化多个项目,包括《命运 2》手游、旧作重制版以及代号 “Payback” 的合作类衍生作品,还在人员与资源上进行大规模投入,导致工作室实际运营状态极度脆弱。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后续动态的印证:2024 年 6 月,“Payback” 项目因进展不顺被正式取消,项目核心负责人与多名高管一同离职;2023 年至今,Bungie 已经历多轮大规模裁员,背后正是玩家热度下滑、收入不及预期与扩张失控的连锁反应。
为了扭转这一局面,索尼已正式宣布将 Bungie 整合进 PlayStation 工作室体系,结束其此前相对独立的运营模式,以此加强对该工作室的控制与监管。这一调整被视为索尼应对 Bungie 危机的关键举措,毕竟在 36 亿美元的高额收购成本与 315 亿日元的减值损失面前,索尼需要通过更直接的干预确保后续项目的顺利推进。而作为 Bungie 被整合后的核心发力点,《马拉松》的开发进度备受瞩目。这款自《命运》系列后 Bungie 的首个全新 IP,原本计划 2025 年 9 月发售,后因试玩反馈不佳与艺术抄袭争议被迫推迟。不过从最新动态来看,游戏开发已进入关键阶段:10 月 22 日至 28 日期间,《马拉松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技术测试,约 8 万名玩家参与其中,测试聚焦玩法优化与玩家留存率等核心指标,团队正根据测试数据进行最终调整。PlayStation 工作室 CEO 赫尔曼・胡尔斯特也强调,《马拉松》将采用 “测试 - 迭代 - 再测试” 的服务型游戏开发逻辑,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优化内容,以提升玩家参与度。
对于索尼而言,《马拉松》的成败已至关重要。陶琳在会议中也坦诚,若《马拉松》后续表现仍未达预期,不排除进一步减值的风险,但目前判断其不会对整个游戏业务板块造成根本性影响。从行业视角来看,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索尼在收购整合与服务型游戏布局上的挑战,也反映出当下游戏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—— 即便是曾经的经典 IP 与知名工作室,若无法跟上市场变化、控制运营风险,也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。如今,《马拉松》已被推上 “背水一战” 的位置,其最终的市场表现,不仅将决定 Bungie 的未来走向,也将影响索尼在服务型游戏领域的战略布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7447号